古代保密那些事儿|古代间谍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  保密观
时间:  2023-08-07 11:54:59

《间书》是中国古代首部间谍研究专著,由清代朱逢甲所著。该书系统考察和详尽论述了从先秦至清末的用间史料和经典案例,提出了较为完备的用间理论和方法。《间书》论“间”意涵丰富,其中蕴含的用间谋略尤为深刻,值得考究与鉴用。

“用间戡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用间谋略的生成缘起

《间书》成书于清朝末期,当时清政府腐败黑暗,军备废弛,国库空虚,阶级、社会矛盾尖锐,白莲教、天地会等民间反清势力日益壮大,各地农民起义时有爆发,清王朝统 治岌岌可危。 清代天地会铸秘密会钱 面对这种情况,为维护清政府统治,朱逢甲提出了“莫如用间”的鲜明观点,其用间的直接目的是在戡乱剿匪、镇压农民起义中减少官兵伤亡、增强军事实力。而扎实、前瞻地做好保密工作,对于保全间谍人员的生命安全和保障行间任务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间书》的现实起源,在于确保清朝间谍人员能够安全顺利地深入敌营,进而为行间任务的实施创造条件。

“利害攸关”

用间谋略的理性认知

用间关系重大,而保密则是一切秘密任务的前提,攸关间谍人员生死,关乎全局胜败得失。《孙子兵法》强调:“间事未发而先闻,其间者与所告者皆死。”即认为如果保密不力造成用间计划泄露,那么间谍以及知情者都会陷入绝境。

《间书》中讲到的孔子门生子贡也是一位出色的间谍,书中对其间谍才能大加赞赏 《间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直言“间事不密,则为己害”“行间贵密”,也就是说,间谍活动不缜密周详地做好计划,一旦泄露反为敌方所害,从事间谍活动最为重要的就是保密。 显然,《间书》引用《孙子兵法》在于引出并论证“保密之于用间的极端重要性”,揭示了保密对于用间计划全局的利害攸关性。

“厚赏重密”

用间谋略的现实关照

用间是极为隐秘的行动,容不得半点马虎,经不起丝毫纰漏。 回看历史大幕下的桩桩间谍案,其功败垂成同保密工作是否得力紧密相关。

朱逢甲在撰写《间书》时显然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在引用《孙子兵法》“三军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时,他评注:“若不亲托,重以禄赏,则反为敌用,泄我情实。”也就是说,己方统帅如果不亲自托付间谍人员以重任,并予以厚利,那么己方间谍则可能被敌方收买利用,进而泄露己方情报。

《孙子兵法》

这种基于金钱利益培育间谍人员忠诚品质的观点,虽然不是十分妥洽,但其着眼培塑间谍人员可靠性的思路,已与当代情报思想有所契合。撇开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来看,《间书》的保密谋略具有朴素务实的现实关照,就其成书的实际年代而言,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秘密以用”

用间谋略的功用追求

《间书》是中国古代谍报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之作,其行文构思高度突出谍报的隐秘属性,提出了“秘密以神其用,厚赏以结其心,始可以用间”的用间原则。 所谓“以神其用”就是灵活运用各种用间之法,因时、因敌、因变巧选妙用。由此可见,保密是用间的首要原则,更是确保用间效用得以发挥的重要保证。 保密,遮蔽敌人的耳目,使其困于战争迷雾之中,保全己方间谍人员、保障用间任务顺遂,这是《间书》用间谋略的价值追求之一;保密,为己方妙用、活用诸类“间法”创造条件,使敌人疲于应对、难以招架、无处可防,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是《间书》用间谋略的价值追求之二。 换言之,《间书》具有鲜明的实用导向和积极的进取观念,保密本身并非其目标,“用间致用”才是其价值所求。

总体来看,《间书》用间谋略意涵深邃。中国古代的用间理论与实践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剿匪戡乱”的现实需求则赋予其务实致用的价值取向。鉴古知今,古典新用,我们应当深度挖掘和充分汲取《间书》用间谋略中科学、积极、合理的成分,取精弃粕,为当下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本期编辑:王 婉

“古代保密那些事儿”系列↓↓↓

5.

标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