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绿满金生——江苏盐城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来源:  光明网
时间:  2023-07-10 04:32:22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黄海之滨绿满金生

——江苏盐城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资料图)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运

盛夏流金,海天交织。漫步在黄海之滨的湿地滩涂,绿意翻涌、鹤舞鹿鸣。白色的风车轻转,悠扬的汽笛拖着夏日余晖,步步入画、处处是景。

这是一片神奇瑰丽的田园绿洲,也是一座绿满金生的产业新城。盐城,坐拥江苏省最长海岸线、最大沿海滩涂、最广海域面积,被称为长三角“绿肺”。同时,这里也是全国产能最大的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基地,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绿色生态、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的力量,共同注入城市的脉动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的生态城市,盐城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生态家底、做强绿色产业、集聚全球智慧,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为全球生态治理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盐城样本”。

1.厚植生态家底,绘就“诗与远方”

“582公里海岸线、683万亩沿海滩涂、4550多平方公里黄海湿地,兼具海洋、湿地、森林三大系统的盐城,栖息着近1200种动物。”数着手里的生态家底,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吴其江不无自豪,也倍感责任艰巨,“生态是盐城最厚的家底,绿色是盐城最亮的底色。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这颗生态明珠。”

盛夏时节,翱翔的飞鸟与湛蓝的天空辉映,啾啾鸟鸣不绝于耳,位于盐城东台的条子泥一派勃勃生机。今年5月,这里被评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条子泥地处黄海辐射沙脊群的顶点,独特的自然地貌使其成为候鸟迁徙的中心节点和关键区域,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在此栖息。

近年来,盐城市大力推进以湿地保护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海岸带生态系统质量,恢复珍稀濒危候鸟栖息地。2019年,当地从一线海堤内围垦养殖区专门辟出720亩区域,每年投入巨资进行微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打造出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720高潮位栖息地”。

盐城市创设“政府+联盟+协会+志愿者”协同保护机制,先后组建条子泥湿地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东台基地等机构,常态化开展鸟类、底栖、大气、水体等专题研究,采集和研究样本超过20万个,持续发力湿地修复和生态保护。

如今,极危物种勺嘴鹬全球种群仅600只左右,在条子泥湿地最多时可以观测到200多只;全球濒危物种小青脚鹬,此前全球种群估计数量不到800只,到2022年,在这里已观测到1221只,连续三年刷新纪录……

坚持生态立市是盐城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关键一招。该市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重大任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绿色跨越”,全力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城市。

2021年,盐城市在全国率先将“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写入党代会报告。2022年,全市修复退化湿地面积12600亩,其中,修复近海与海岸湿地11770亩,河流湿地830亩;盐碱荒滩变成林海绿洲,造林总量全省第一;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率、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三个全省最优”。

众仙携手共登瀛,入画芳菲一望平。在野鹿荡的观星帐篷里仰望星河灿烂,在清幽典雅的水杉木屋里静听林涛阵阵……当下在盐城,黄海滩涂广袤壮丽,湖荡湿地绿意盎然。

2.做强绿色产业,抢跑“低碳赛道”

沿着盐城的海岸线一路行驶,成片的风力发电机组正随风转动。盐城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截至2022年底,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1/5、全球1/10,新能源发电量占当地全社会用电量的59%,新能源产业突破1500亿元关口。

一座“风光名城”冉冉升起的背后,是一个个新兴产业集群的加速崛起。

近年来,盐城充分发挥在湿地碳汇、世遗生态、新能源产业等方面的多重优势,锚定“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全省做出示范、在长三角塑造特色、在全国提升影响,蹚出了一条既有“含金量”又有“含绿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道路。

“十四五”开局以来,盐城围绕自身资源禀赋,加快构建涵盖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绿色能源、海洋经济等“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形成了链条完备、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不久前,我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中海油江苏滨海LNG接收站项目正式投产;比亚迪动力电池盐城基地一期正式竣工;长城汽车旗下的蜂巢能源、韩国SK动力电池等动力电池企业纷纷落户盐城……“风光气”等绿色能源发展已成规模,动力电池产业布局方兴未艾,多个产业集群相互配合、相互助力,让盐城绿色发展的底气更多、成色更足。

“绿”风劲吹之下,碳排放权也可质押融资。2022年8月,金额达1000万元的全国首笔基于自然的湿地生态修复蓝色碳汇贷在盐城投放。该笔贷款有效质押品为投放主体远期碳排放收益权,贷款用途为“退渔还湿”后的建川湿地生态修复和高碳汇作物培育。

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正激发出生态资源转化为现实价值的动力。2022年,盐城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其中,晶硅光伏电池片、组件和风电装备综合产能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动力及储能电池产能全国第二。盐城正用绿色低碳的发展成效勾勒着人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图景。

2023年春节刚过,盐城市召开的第一个会议便是“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会”。在抢跑绿色低碳的赛道上,盐城一直保持着时不我待的冲劲。

做好“绿色”文章,是盐城实现跨越赶超的重要课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盐城明确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等目标和任务。“力争到2025年,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初步展现现实模样,到2030年成为推动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城市。”

3.集聚全球智慧,共谋“诗情画意”

2022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开幕式视频致辞中强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这是中国发出的又一次“绿色邀约”,也是一次集聚全球智慧构建人类生态共同体的伟大探索。

全球滨海论坛起源于2017年在盐城举办的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今年9月份,提档升格的新一届论坛会议即将在盐城召开。6年来,会议为全球滨海地区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分享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这是盐城持续深度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缩影。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重要而脆弱的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正面临消失、退化的威胁。盐城海岸线占江苏海岸线长度约六成,盐城将海岸线当成了“黄金线”和“生命线”。

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盐城创新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进行湿地修复,即依靠自然的力量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辅助再生、自然恢复、保护保育等生态修复项目,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湿地保护和运行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从条子泥720亩高潮位停歇地,到大丰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再到射阳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一个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全球湿地保护与修复提供了中国样本。如今,全市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1.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4%,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2%。

2021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盐城的“以恢复鸟类栖息地为目标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从全球26个国家的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这为全球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开展自然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研究了一辈子湿地科学的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深有感触,“在全球自然湿地丧失和退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盐城湿地和生物种群数量不降反升。”

盐城用中国方案启迪了世界,也集聚着全球智慧,共谋“诗情画意”。全球滨海论坛的召开,意味着盐城搭建起更广阔的国际合作平台,全力推动全球滨海论坛秘书处、NbS亚洲中心落户盐城,构建起深化全球生态治理合作的长效机制,共谋滨海湿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

盐城,以“生态朋友圈”广泛凝聚保护湿地的全球共识。黄海之滨,生态绿、产业金与国际蓝正激荡交织、斑斓闪耀。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0日 0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标签:

猜你喜欢